本文转自:人民网-安徽频道
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,老年患者、独居患者就诊需求增加,患者对医疗陪诊、住院陪护服务以及居家康复的需求日益迫切。宿州市立足老年人医疗需求,通过“小切口”着力解决老年患者、行动不便患者及无陪护患者“就诊难”“陪护难”“康复难”的问题。
从“无人管”到“有人陪”:填补现实陪诊缺口
宿州市立医院自5月起组建“医路同行”志愿服务队,针对低保老人、80岁以上行动不便且无陪护老年人“就诊难”问题,开展陪诊志愿服务工作,协助老人和行动不便的患者进行挂号、缴费、代(配)取药、陪同就诊、检查以及租借轮椅等服务。
同时,组织志愿者在门诊大厅进行就医服务指引,为门诊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就医流程、科室方位、自助机使用等介绍和操作,给予就诊指导,解答就诊疑问。自开展工作以来,累计服务门诊患者(老年患者及其他门诊患者)近万人次,门诊好评率显著提升。
“医路同行”志愿服务队为行动不便老年就诊者提供陪诊服务。
从“热心肠”到“专业范”:提升医疗陪护实效
医疗陪护志愿服务早已不是“凭热情做事”,而是一套专业化的服务体系。
市立医院在提升志愿服务力量专业化水平中精准发力,切实提升医疗陪护实效。建立组织架构,由院党委办公室牵头,联合门诊部、护理部、病员服务中心等部门成立志愿服务工作小组,统筹协调资源;规范工作流程,印发《关于组建市立医院“医路同行”志愿服务队的通知》,明确服务对象、流程、标准,设计服务记录表,记录患者需求、服务内容及反馈意见;提升队伍素质,志愿者主要来源为高校学生、本院实习生、在职职工、退休职工以及职工家属等,需通过健康体检、背景调查,并且具有医学、护理、社工专业背景;强化学习培训,由院科室医生负责基础培训,围绕医院布局、就诊流程、沟通技巧、应急处理方法、老年患者心理特点、慢性病管理知识、无障碍设施使用规范等内容开展系统化培训,并通过模拟陪诊场景强化服务规范性。
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展培训3次,覆盖志愿者90余人次,考核通过率100%,服务住院病患20余人。
市立医院医生对志愿者进行培训。
从“不熟悉”到“靠得住”:涵养守护中的温情
除基础健康检查外,部分医疗志愿服务组织还增加了心理健康评估、日常生活照料等服务,时刻关注老人精神状态,给予老年患者陪伴与心理疏导,着力解决老年人康复过程中遇到的难题。
泗县虹城街道东关社区联合社区卫生站组建“义诊”志愿服务队,开启“医暖夕阳”健康守护行动,聚焦辖区60岁以上慢性病老人、独居老人、失能老人,通过每季度定期上门健康检查,精准对接老年群体健康需求,将优质医疗服务延伸至居民家门口,不仅为老年人的健康生活筑牢防线,更为社区治理注入“健康活力”。
通过建立“一人一档一跟踪”机制,完善电子健康档案,详细记录检查结果、诊疗建议与健康指导意见。医护人员通过电话、微信等方式,每月对老人进行健康随访,及时解答疑问、调整治疗方案;对于病情不稳定的老人,增加上门随访频次。同时,社区与上级医院建立绿色转诊通道,遇突发急病或疑难病症,可快速转诊,确保老人得到及时救治。截至目前,已成功转诊3位老人,为老年人及时就诊提供了保障。
泗县虹城街道东关社区“医暖夕阳”“义诊”志愿服务队上门为独居老人健康检查。
这场关爱“一老”的志愿服务,早已超越了简单的“帮助”,它更像一场代际间的对话——年轻人从老人身上读懂岁月的重量,老人从年轻人身上感受时代的活力。关爱“一老”医疗志愿服务的意义,或许就在于此:它让冰冷的病房有了温度,让孤独的治疗有了陪伴,更让陌生人之间产生了超越血缘的牵挂。当“志愿红”与“夕阳红”交相辉映,每个老人脸上的笑容,都是对这份守护最温暖的回应。(王婷竹 文/图)
扬帆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