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时代变了,但有些规矩永远不会变。”电影《捕风追影》中,梁家辉饰演的“狼王”傅隆生这句台词,成为贯穿全片的暗线,也点破了当下中国电影市场“新”与“旧”的碰撞。成龙、梁家辉等老牌动作明星,在片中以拳脚功夫对抗高科技犯罪,这种传统与现代的交锋,恰是2025年暑期档电影市场的缩影。
今年暑期档,高分影片扎堆,豆瓣评分8.0及以上的电影多达6部,被业内称为“近十年最佳”。然而,总票房120亿,与去年持平,较2023年同期大幅下滑。一位资深从业者感叹:“靠明星和噱头就能赚得盆满钵满的时代,已经一去不复返了。现在的观众更挑剔,也更理性,只有过硬的内容才能打动他们。”
但市场的韧性也在此显现——一批看似“非主流”的黑马逆势突围。题材小众、主演年龄偏大或缺乏票房号召力,甚至没有真人主演的影片,只要品质过硬,就能通过口碑传播实现破圈。《捕风追影》便是典型代表。截至9月7日,该片票房突破10亿,与《南京照相馆》《浪浪山小妖怪》共同成为暑期档的“三驾马车”。豆瓣8.2分的评分,更是创下成龙近十年动作片的最高纪录。
《捕风追影》的成功,不仅在于成龙、梁家辉的精彩打戏,更在于它精准把握了类型片的市场定位。用网友的话说,这是一场与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“隔空对话”。而背后的操盘手——爱奇艺,也借此证明了其在院线电影领域的实力。作为爱奇艺“大片计划”的首部作品,《捕风追影》的票房与口碑双丰收,标志着其爆款制造体系从剧集、综艺成功延伸至电影领域。
“我们要证明,爱奇艺有能力做出好的商业电影。”《捕风追影》总策划、爱奇艺高级副总裁赵方如是说。
回顾暑期档,《捕风追影》起初并不被看好。动作题材遇冷多年,主演成龙和梁家辉年龄相加近140岁,叙事内核也难以与热门社会话题直接挂钩。然而,正是这部“缺乏卖座元素”的影片,最终逆袭成为票房季军。
票房逆袭的关键在于口碑。数据显示,自8月16日上映以来,该片连续20天拿下单日票房冠军。首日票房近6400万,次周周末突破7100万,最高票房出现在首映半个月后的七夕节。这种“长尾效应”得益于观众的自发推荐,形成了强大的“自来水”效应。
从观众画像来看,《捕风追影》的破圈程度令人惊喜。数据显示,20-24岁和25-29岁的观众占比最高,分别为19.4%和26.2%。在24岁以下观众观影比例连年下跌的背景下,这样的数据尤为可贵,也打破了“高龄主演吸引不了年轻人”的刻板印象。
与《F1:狂飙飞车》一样,《捕风追影》的成功,也是商业大片的胜利。它填补了市场高品质动作片的空白,重新点燃了年轻观众对这一类型的热情。而这两部影片均出自流媒体平台——《F1:狂飙飞车》由苹果出品,《捕风追影》背后则是爱奇艺。
爱奇艺在类型片领域的布局,并非一朝一夕。截至目前,其已推出13部院线电影,涵盖犯罪悬疑、动作、喜剧、女性主义、剧情等多个类型。2021年的《扫黑・决战》,作为国内首批扫黑除恶题材影片,票房突破4亿;2023年的《忠犬八公》,豆瓣7.5分,斩获近3亿票房;2025年4月,新人导演沙漠的《不说话的爱》以小成本撬动1.4亿票房,展现了爱奇艺对新锐创作者的支持。
爱奇艺的打法,可以概括为“类型差异化+极致创新”。赵方曾透露,立项时,团队会重点考虑题材和故事的独特性,平衡风险与创新。这种逻辑,在爱奇艺的剧综领域早已得到验证。“迷雾剧场”成为悬疑类型的头部品牌,《人世间》《狂飙》《生万物》等现实题材作品成为全民爆款。延伸至电影领域,这一逻辑同样成立——强类型、高概念的影片更能激发观众热情,而“反套路”的创新表达,则是打破市场刻板印象的关键。
电影学者霍华德·苏伯曾指出:“类型片必须履行观众与类型的潜在约定,同时超越这些元素,才能吸引更广泛的观众。”《捕风追影》的逆袭,正是遵循了这一规律。
赵方透露,爱奇艺的“大片”标准是:高概念、高质量、强阵容。《捕风追影》的剧本以警匪“猫鼠游戏”为核心,配备精锐制作团队,成龙与梁家辉的“双雄对决”,加上张子枫、此沙等新生代演员,阵容备受认可。同时,该片瞄准暑期档,风格与其他影片形成鲜明差异,有助于脱颖而出。
从影片本身来看,《捕风追影》既复古又时髦。一方面,它延续了经典动作片的范式——扎实的打戏设计、紧凑的情节推进,重现了“以戏带打、以打塑人”的传统。剧组“笨功夫”十足:除主演外,“养子团”演员均有十年以上武术基础;孤儿院刺杀戏连拍10天大夜戏,剧照师单场戏修图126张。
另一方面,影片融入了AI篡改监控、虚拟货币洗钱、无人机追踪等现代科技犯罪元素,让“传统追踪术对抗新科技”成为核心冲突,增强了现实代入感。同时,跑酷、跳伞、极速换装等新潮元素的加入,为动作场面注入新鲜感。人物塑造上,影片强化了“正派师徒传承”与“反派养父子控制与背叛”的双线叙事,使人物更加立体,也留给观众解读空间。
《捕风追影》的成功,或许会引发一轮类型片精品化热潮。但正如赵方强调,唯有坚持“独一无二的表达”,才能避免观众审美疲劳,在类型片赛道上持续破局。
爱奇艺的电影之路,是长期主义与冒险精神的结合。从2014年成立影业公司,到如今“大片计划”落地,其路径清晰可见。早期,爱奇艺以联合出品形式参与院线电影投资,如姜文的《一步之遥》,票房5.15亿。2015年,参投项目增至14部,多为中等成本制作。2016年,参投范围扩展至头部影片,如《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》。
2017年,文娱行业进入“挤泡沫”阶段,爱奇艺调整策略,主控出品中小成本电影,减少对院线大片的联合参投。这一阶段的代表作是张大磊执导的《八月》,由爱奇艺完成制作、出品、发行全流程,票房400多万,但拿下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奖。此后,爱奇艺与张大磊合作6集短剧《平原上的摩西》,开启实验性质短剧探索,并推出《我的阿勒泰》等多部创新作品。
这一时期,爱奇艺成为青年影展的常客,投资的文艺片虽然商业效应一般,但发掘了一批青年导演。同时,线上单点付费“PVOD”模式奠定基础,《春潮》《春江水暖》等文艺片通过线上付费首映被更多人看到。
2021年后,影视寒冬加剧,但爱奇艺在院线电影商业化上展现更多野心,类型化成为其切入市场的重要抓手。从《扫黑·决战》到《捕风追影》,爱奇艺主投的院线电影票房累计突破32亿,验证了类型化路径的规模化增长。
爱奇艺高级副总裁叶宁认为,中国电影已进入类型化叙事时代。他以奈飞为例,指出其创作方法论并非单纯数据驱动,而是前期有详细策划案,按类型戏剧逻辑搭建结构,人物和故事起承转合要求极高。爱奇艺在电影类型选择上,与奈飞相似——不盲目追逐高投资大片和市场热门类型,不依赖流量明星,更重视故事的独特性和类型的差异化。
面对行业低迷,爱奇艺坚持投入,体现了平台做电影的执着。首席内容官王晓晖曾表示:“微短剧是战略性防守,剧集与电影是战略性进攻,我们希望观众有多种选择。”在他看来,电影需坚守优势,追求精致的视听语言,打造“高品质的、有生命意义的内容”。
爱奇艺创始人、首席执行官龚宇曾分享支持电影业的三个心愿:提高版权采购预算,为行业提供更多回报;与更多电影人合作,产出更多优质电影;平衡商业性和艺术性,找到单片和行业层面的平衡点。今年上半年,爱奇艺面向院线新片开放分账合作模式,将网络电影运作多年的分账机制扩大范围,使得院线电影也能在新媒体版权之外,收获二轮网播票房。采用该模式的《大风杀》,线上累计分账票房已破3000万,院线片方分账1815.2万。
十余年来,爱奇艺电影业务与中国电影市场起伏同频。其追求的并非单一爆款,而是以持续投入,为行业在不同周期寻找稳定增长路径。即便市场艰难,爱奇艺仍以“长期主义”坚守与冒险精神,探索电影行业的未来可能。
《捕风追影》的成功,再次印证了好内容的商业价值。按照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透露的“中国电影制片方33%分成”推算,若该片国内票房突破12亿,片方可获近4亿分账收入。依托成龙的国际影响力,海外票房有望成为重要增量。
对爱奇艺而言,《捕风追影》的回报不止于票房。影片上映期间的高话题度带动了会员拉新,不少观众为观看幕后独家特辑开通会员。而作为平台自制项目,影片未来登陆线上平台,将直接带来新媒体版权和会员收入。以《哪吒之魔童闹海》为例,它创下爱奇艺电影最高热度值纪录,成为首部热度破万的电影,证明线下观影热度释放后,线上仍有广阔发行与变现空间。
简言之,《捕风追影》不仅是一部赚钱的电影,更会成为平台会员增长、用户粘性提升的催化剂,让电影业务从“单一内容供给”升级为“生态增值引擎”。
从爱奇艺今年世界大会发布的片单来看,其正试图将这种成功经验规模化、体系化。会上,爱奇艺发布39部出品电影最新片单,并推出“自制电影三级火箭计划”——通过“燎原计划”“爆前计划”“大片计划”三大模块,布局电影制作,培养人才进阶。
《捕风追影》打响了“大片计划”的头炮。该计划的另一部作品《1840》近日开机,由尹力执导,陈坤、肖央、倪大红等人主演,聚焦1840年鸦片战争,弥补了市场上近代史诗电影的空白。大片计划还包括男频大IP改编的《凡人修仙传之瀚海迷踪》、灾难悬疑警匪片《非常监狱》等,核心是聚焦成熟导演,通过大投入助推下一个爆款。
“燎原计划”聚焦网络电影,编剧和制作团队可通过“剧本合作”“承制合作”方式获得平台资金支持和利润分红。“爆前计划”则面向青年导演,支持其以商业类型片为主、兼顾作者性与创新性表达的先锋作品。三大计划形成了覆盖不同体量作品的三级火箭,更搭建了面向创作者开放透明的成长阶梯。
当前电影市场面临诸多挑战:票房集中于少数头部影片,腰部电影缺失;资本向头部汇聚,中小成本影片融资难;观众观影习惯改变,线上观影分流加剧市场不均衡。在此背景下,金字塔基层的创作者生存艰难,不少人转行导致行业人才流失。“三级火箭”为年轻创作者提供展示平台,搭建“升级”路径。毕竟,人才是行业的源头活水——《哪吒》《捕风追影》等爆款的背后是一个个超级创作者,唯有年轻创意人成长为“超级个体”,才能持续产出现象级作品。
时代变迁,行业规矩不变。对于电影市场而言,不管观众需求如何变化,内容品质依旧是硬通货。
扬帆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